调查中的影响因素不可忽略,但总体在变好 一篇来自 QUARTZ 的报道显示,美国男同性恋群体的年收入首次超过了异性恋(直男)群体。 两位来自范德比尔特(Vanderbilt)大学的经济学家提取了美国人口普查局发布的国家健康访问调查(NHIS)中的性倾向数据,将之与美国成年人的收入挂钩,得出了这个结论。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部分数据是属于用户自我报告,也就是说调查对象未必已经“出柜”。 先来看一眼数据怎么说,这里调查取样的是 2013 年—2015 年的平均数字。可以看到无论男女,同性恋群体的收入都高于异性恋,双性恋群体则排在第三。而男同性恋则是所有不同性取向群体里面收入最高的群体。 在过去,经济学中一直存在“女同性恋溢价”和“同性恋刑罚”(多指男同性恋群体)的说法。女同性恋群体的收入较高比较好理解,在不考虑领养的情况下,女同性恋群体有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职业发展和学习深造上,受家庭干扰的影响要小得多。 而“同性恋刑罚”则指的是因为公开性向可能在职场遭遇的区别对待,在 2010 年对 18-44 岁的美国人进行的匿名调查中,发现男同性恋者的贫困率为 20.5%,直男的比例是 15.3%;女同性恋者是 22.7%,而异性恋女性则是 21%。 Christopher Carpenter 和 Samuel Eppink 两位经济学家并不能解释这一数据的反转原因是什么。我们知道性向与先天基因有关,目前还没有一种科学研究表明同性恋群体的基因会在智力或其他发育方面更有优势。 但他们试着得出了以下结论: 事情真的在变好。在过去几年,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大公司(尤其是科技公司)在平权运动的积极推动,87% 的财富 500 强企业已经设立了包括性取向在内的不歧视政策。同性恋群体获得了更多关爱和呵护吗?这很难得出结论。比如就失业率而言,男同性恋的整体就业率还是低于直男。另外,这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双性恋群体的收入仍然较低。此外,男同性恋群体之间的工资差距较大。对于年纪较大的男同性恋群体来说,可能面临更严重的歧视。 高收入群体更容易“出柜”。高收入人群普遍教育程度更高,能够更好的接纳自我性向,生活、工作在相对包容的环境。这是为什么人们可能对同性恋群体有“精英”、“高知”的刻板印象。在这一点上,带头“出柜”的名人群体起到了很大作用。随着对同性恋群体态度的改善,应该会有更多人愿意承认(至少在匿名的自我报告中)自己的真实性向,按照这一思路,在未来我们应该会看到以性向区分的收入差距在缩小。 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后,鼓励更多男同性恋组成家庭。报告显示,有 45% 同性恋男子愿意组成家庭,这一比例比合法化之前有所提升;而女同性恋的这一比例为 66%,与合法化之前相比差别不大,有许多女同性恋愿意在没有法律保障的情况下,领养或通过手术养育孩子。由于人口普查局的数据统计的是家庭收入,这也可以解释男同性恋的收入的上升。目前有 27 个国家的法律接受同性恋群体结婚。 在 2012 年,美国一个营销公司 Experian 发布的一份商业报告显示,结婚的男同性恋的平均家庭年收入比异性家庭收入要高出 20%。分别是 116000 美元和 94500 美元。 另外,一份来自同性社交平台 ZANK 的报告显示,性向与消费习惯确实有关联,这也可能造成同性恋群体“赚得更多”、“看上去更体面”的感觉。据 ZANK 的报告,同性恋群体在护肤、服装、旅行和数码产品领域的消费能力均高于异性恋群体。 以护肤为例,近七成(69%)的男同单件护肤品接受价格集中在 100-300 元区段,65.4% 的异性恋群体接受的单价在 100 元 以下。在服饰方面,75% 的男同性恋接受 200 元以上的服饰,而 47.2% 的异性恋选择单价 200 元以下的服装。 在下面这张数据图中,可以看到在高消费的区间中,同性恋群体的消费指数要远高于异性恋群体。 由于性取向与一般人群存【贵州同志,遵义同志,贵州同志聊天室】在差异,同性恋者的消费习惯和需求也跟一般人群不同,因此产生了一个独立的消费市场,被称为“粉红经济”。有商业调查报告指出,全球虽然 LGBT 群体人口仅占总人口的 4%-6%,却占据了全球消费市场的 5%-10%,拥有 3 万亿美元的消费能力。 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同性恋人数可能达到了 7000 万,相当于全部的英国人口,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有商业调查报告认为中国 LGBT 消费市场已经有 3000 亿美元。
|